我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到目前,全市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7家政府机构已全面履行了所涉案件的法定义务或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全部从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撤除。在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治理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执行工作公开力度,构建动态透明办案机制
一是执行信息公开。我市两级法院目前都已建立本院的政务网站,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各个法院政务网站链接到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执行案件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和执行裁判文书公开平台。通过四大公开平台查询全国四级法院的执行案件信息、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及失信情形、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执行裁判文书等信息。
二是执行听证公开。对执行异议、执行复议、重大执行信访案件,公开举行执行听证会,并邀请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组织代表参加旁听监督。
三是执行文书公开。全市两级法院对执行措施类、执行异议类、执行复议类法律文书上网提出了统一要求,增强执行公开透明度。目前全市法院执行文书做到了应上网全上网,上网率达到100%。通过以上公开,保障了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执行案件及执行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让执行权在阳光下运行。
二、强化执行联动机制,拓展联合惩戒范围深度
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认定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是社会信用信息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最高人民法院等44部委联合签署了《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共提出对失信被执行人的55项惩戒措施,对失信被执行人设立金融类机构、从事民商事行为、享受优惠政策、担任重要职务、公职人员招录、出国出境、进行高消费等方面全面进行限制。2016年6月27日,中央深改组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建设,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工作体制机制。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民航总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部门进行了信息全对接,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已被纳入相关联动合作部门信息系统进行失信惩戒。我市法院紧紧依靠市委领导,形成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大格局,依托我市信息大数据平台,拓展联合惩戒范围深度,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的联合信用惩戒新常态。
三、强化执行“一性两化”,用足用全惩治“老赖”措施
“一性两化”就是要依法突出执行工作强制性,全力推进执行工作信息化,大力加强执行工作规范化。一是依法突出执行工作强制性。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全市法院共司法拘留81名被执行人,23案24名被执行人依拒执罪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全力推进执行工作信息化。2016年,市中院总投资近500万元,建筑面积114㎡的执行指挥中心已建成,京山、沙洋、钟祥、东宝、掇刀法院的执行指挥中心目前也全面建成。全市法院已配备21套4G单兵系统并建成6套二级平台,省、市、县三级法院执行指挥信息平台已完成对接,实现了三级法院异地、实时的执行统一指挥。三是大力加强执行工作规范化。市中院先后出台了《执行案件流程管理办法》、《执行案件质量评查细则》、《执行标的款物管理办法》等制度措施,规范执行工作管理和运行,提升执行效率。
四、强化失信名单发布,营造诚实守信良好环境
我市两级法院对不履行义务的失信被执行人一律纳入“老赖黑名单”,在“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平台”发布,并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扩大影响,强力压缩“老赖”的生存空间,促使“老赖”自觉履行义务,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一是在街道社区、居民小区、车站、菜市场等人口密集处张贴公告,通过法院公告曝光失信“老赖”;二是在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荆门电视台、荆门新闻网、荆门社区等媒体、在中天街、万达广场、星球广场等人口密集处的户外显示屏公开曝光失信“老赖”;三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在荆门电视台开设“执行风采”专题栏目,开通执行公众微信号等形式,实时推送执行最新进展。2016年12月28日起,全省三级法院整体联动,在全省全市各新闻媒体同步发布《关于严厉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通告》,给予了失信“老赖”最大的震慑。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市两级法院共公开发布、曝光失信被执行人5472名,通过公开曝光失信“老赖”,有近10%的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威慑压力,主动到人民法院履行了全部义务。